一般来说,我们使用三个名词:
逃税 tax evasion
避税 tax avoidance
节税 tax saving
逃税,简单说就是该交不交,是税务违法行为。节税,是该交都交了,但是因为利用了不同的交易或结构,比没有利用这些交易或结构时少缴了。避税,这个词汇比较暧昧,有时特别包含了灰色地带的操作。
节税的例子比如说,一家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经过税务专业人士和技术专业人士的分析,发现其实企业满足有关条件,于是进行了信息文档整理和申请,享受到了加计扣除。
再如,一家企业工资低福利高,福利费远远超出14%的标准,每年进行纳税调整。经过税务筹划测算,企业把一些福利转变为现金补贴发给员工(包括代扣个人所得税,可以是企业负担),增加了工资基数同时减少了福利费,使得福利费不进行或少进行纳税调整,节省了企业所得税。即使扣除企业多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企业仍有收益。
实务操作中节税的设计当然比上面两个例子复杂得多。常见的一些例子包括:
- 企业重组案例是否可适用特殊重组
- 间接转让案例是否可延期纳税
- 对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行再审阅 [如现在普遍开展的金融企业研发费用分析]
- 跨境支付是否可享受税收协定优惠税率
- (外籍个人)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 [企业负担哪项税务成本较低]
其他答题人(特别是匿名答题人)给出了一些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造成一类交易事实,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实际可以造成的;一类是充分利用灰色地带。如何评价,看大家读者的判断。
事实上,健康的法律环境下,税法的设置、执行,与纳税人的节税之间存在着有益的博弈。节税对税法的有益作用最主要有两个方面。
要么税法有个漏洞,你利用漏洞节税,这种情况下会促进税收立法的不断改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中国税务机关对境外间接转让立法越来越严密。这正是因为过去这些年间,境外特殊目的公司(SPV)一直是外资在中国经营的一大节税手段。
还有就是税收立法就有意引导纳税人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是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现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可运用到金融企业,也表明政策法律导向是支持金融研发。企业就这些税法规定是节税,正是立法机关希望看到的。比如,一个工作既可以雇佣一般人员,也可以雇佣残障人士,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雇佣残障人士,既有税法上的节税效果,又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
以上是一般纳税人的合理避税有哪些方式?根据什么原理?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https://www.qishunbao.com/。作为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企顺宝(400-6225-520)提供公司注册、财税记账、商标知产、人事社保、专业法律等早期创业公司需要的服务。搜索“企顺宝”,前往企顺宝官网,即可办理相关业务。
*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如情况属实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如您有优秀作品,也欢迎联系小编在我们网站投稿! 7*24小时免费热线: 400-6225-520



